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开卷有益
人间情味
许 佳

    窗外下起了一阵雨,嘈嘈切切。今晚,在雨声中结束了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的翻阅。遇见一本好书犹如遇见一位好的老师——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到先秦理性精神,从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到佛陀世容,从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美的历程历历在目。诗、赋、文、词、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版刻,从远古走向近代,流光溢彩,尽得风流。原来,中国的哲学从一开始便走上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道路——一种审美式哲学道路。

    情大于理,想象的真实重于感觉的真实。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本土化的禅宗,都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和日常世界。具体到各家又各有不同:儒家讲生存在礼乐下的人际关系之中;庄子尽管鄙弃现世,却并未否定生命,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实际仍执着于生死;即使是屈原的“死”,也是以自我消失的“无”来对抗丑陋浑浊的“有”,骨子里是对自我生命的深沉热爱;禅宗把某种宽慰人心的彻悟心境作为追求的目标,讲究在日常生活中的顿悟,所谓“砍柴担水,莫非妙道”。

    从屈原执着于与外在浊世的抗衡,到魏晋玄学的自觉“生年不满百”——再到苏轼,已不追求个体的长生不朽,而是要超越人生、世界、宇宙,追问存在的本身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意义和目的,然后从中脱身出来,这是人对内在自我的一种探寻。这样的思考穿越时间与空间,正如林语堂评价莎翁:“他把人生当作人生看,他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组织,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中的人物一样。他只是活在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离开了。”苏轼的人生空幻感是无法涤荡开的,就像一汪湖水,偶投一枚石子,会泛起阵阵涟漪,片刻后便回归平寂。

    然而,这种人生空幻感也值得细细品味,同样可以引发审美上的愉悦,如有些人喜欢略带淡淡悲伤的文字,觉得那也是一种美并沉浸其中。再回到前面所说的儒、道、禅,中国的审美哲学,哪一个不是教人在现世中求存在,进而更好地爱上这个世界呢?这几家的相融相济,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成全了我们更好的人生。生活中的许多门类本就是触类旁通、殊途同归,人生的偶然与历史的必然相交织,在东方与西方的思辨中留下了如此共通的东西。

    其实并不想纠缠于理论之中,只是想更多地论及直观的感觉。喜欢《美的历程》,一是它可以把存于自己心中想言而无从道出的秋毫之末付诸笔端,二是钦服于作者博雅开阔的非凡学识和气度。在作者笔下,各家尽美,连语言也是凝练隽永的——不是遮蔽,不是矫饰,也不拘泥于小我周边,而是缘于在横观和纵观上的宏大把握,对人世间多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对生命也倾注了更多如火如荼的热情。

    文学即人学。《美的历程》应该就是发乎本心的文学了,对一切人和事的落脚点都在“理解”二字。自屈原沉江以来,评议争论不断,但这个悲剧显然绝非一般轻生那样,这是一位无法独善其身的清醒者之痛,后人恐怕无权干涉指责。是否可以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屈原之美,美在情深”,读到书中这句,仿佛醍醐灌顶,方知作者本是善心仁爱之人。

    美在何处?李泽厚写道:“在人生奋力中,在战斗情怀中,在爱情火焰中,在巨大乡愁中,在离伤别恨中,在人世苍凉和孤独中,在大自然山水花鸟、风霜雪月或赏心悦目或淡淡哀愁或悲喜双遣的直感观照中,当然也在艺术对这些人生之味的浓缩中。”我们终究也要回到当下,回到这悲欣交集的人间情味中来。

    扭头去看那边的窗台——秋雨已歇,酣然入梦。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