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有教师问我,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想,只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教师的教才有意义,这样的课才能算好课。
我的三次课堂实践
□曹哲晖

    “协同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三大要点:学科本质、倾听关系、冲刺挑战性问题。

    学科本质即紧扣学科要点,如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意识、应用、创新、理解等。还要特别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如学会学习、数学应用、创新意识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倾听关系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词语。学生要先学会安静,再学会尊重,最后才是学会倾听。然后与同伴交流学习,建立起学习共同体的关系。

    冲刺挑战性问题,即学生在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通过互相协作顺利完成挑战性问题。这是协同学习的关键,需要学生以良好的倾听作为保障。

    面对新一届学生,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向他们讲述学习共同体中协同学习的基本策略,学生非常期待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第一次实践课,学生显得异常兴奋,讨论非常热烈,但有点杂乱无章。学优生早早地完成任务后,就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学困生则在默默地思考问题。虽然同在一个小组,但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好在我早有心理准备,适时终止了课堂进程,与学生一起思考和讨论以下关键词:安静、尊重、交流、倾听。这次讨论很有成效,学生明白了协同学习的关键:首先,要学会尊重对方;其次,需要互相交流;最后,在对方表达的时候用心聆听,并认真思考。

    通过两节课的指导,学生渐渐找到了协同学习的感觉。此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实践。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场景:安静思考问题,轻声交流想法,大胆向同伴表示我不会,耐心帮助他人解答。

    我走到一个小组旁观察时发现,三名学生正轮流帮一名学生讲解,那名学生发现我在关注他,小脸顿时红了,紧张万分,好在最后他把问题搞明白了。我问他:“会了吗?”他红着脸回答:“会了,会了。”一旁的同学倒开起了玩笑:“老师,他害羞了。”我笑着说道:“害羞不要紧,以后有问题就要大胆向同伴求助,那才是最重要的。”他微微地点了点头。

    能让平时默默无闻、胆小怕错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突破自我,敢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心,这正是学习共同体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第二次课堂实践,我依然找到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小组展示时,通常是一位代表发言,这样虽然能节约时间,但是发言的内容显得较为单一,学优生的观点常常掩盖了小组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所以,我想让整个小组一起走上讲台,让每个人都讲一讲各自的观点。如果在展示中有人说错了,大家可以一起帮助他改正,既能体现团队协作的一面,也能兼顾个人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一些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再比如,我设置的挑战性问题过多,为了赶进度,忽略了学困生的思考过程。他们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境况,往往最终会选择放弃课堂学习。所以,设置合理的挑战性问题,将更多时间留给那些有需要的学生,这样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在不断调整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第三次实践课。课前,我将原先准备的题目不断精简,最终只留下两个挑战性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为了达到理想中的课堂,我特意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问题从易到难,体现出梯度性。从复习基本公式,到稍有难度的问题,再到高难度挑战,三个环节具有关联性和梯度性,让学生不断挑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培养数学思维。

    二是自我定位,做课堂引导者。我尝试不急不慢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安静的环境中思考每个问题,不喧宾夺主,做课堂上的引导者。在“试试看”“想一想”“不会可以求助同伴或老师”等话语中,给学生营造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不断引导,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目标。

    三是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这一点确实是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保障学困生的思考时间。

    有教师问我,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想,只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教师的教才有意义,这样的课才能算好课。如果一味地赶进度,只会让学生倒在一次次挑战中,久而久之可能再也“爬不起来”。

    或许这样的课堂节奏会很慢,听课教师会觉得平淡无奇,但我们不需要那种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课堂。真正的学习正是在这种安静、平淡的环境中发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交流,最终得到的想法和成果也会更加成熟。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高东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