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周义朋:“戈壁红柳”赤子情

    周义朋 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西省“铀资源勘查与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虽然是江西高校的青年教师,但却在祖国边陲的铀矿山是个小有名气的“腕儿”。只要一提到这株“戈壁红柳”的名字,大家都会纷纷竖起敬佩的大拇指。他就是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周义朋。

    为了研发绿色高效铀矿采冶技术和工艺,作为东华理工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的骨干,周义朋先后从毗邻罗布泊的吐鲁番戈壁到伊犁腹地的乌孙山下开展核能开发研究。12年来,他曾常年在寸草不生、沙暴肆虐、冬季泼水成冰、夏季流金铄石的极端恶劣环境工作,也住过野外的简易铁皮寝车,生活用水都需要从几十公里之外运入。为保证试验的正常连续运行,他经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有时忙到凌晨三四点,连饭都顾不上吃。

    特别是2010年,野外试验进入关键期,学生助手因考试和毕业等原因返校,需要五六个人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的试验,一下子只剩他一个人。课题组临时雇用两个当地村民协助,以维持试验正常进行。然而每天12小时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村民们难以忍受。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个连最后半个月的工钱都没要就“撂挑子”了。但周义朋咬牙坚持,与另一位村民苦撑到学生的到来,没有因为缺人耽误一天试验。

    在戈壁滩开展试验,除了辛苦,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一天晚上周义朋收工回住地,在路过地下泵房时听见房内“滋滋”的异样声音感觉不对劲,后来才知道是注液管在泵头的连接部被高水压冲开了一道缝,直往外喷水。他赶紧从侧面黑暗的台阶冲下去关电闸,到底部时一脚踏进了几乎至膝的深水中,等关掉注液泵开关再打开房灯,才发现积水几乎就要淹没电控柜裸露的电缆接头。如果再晚几分钟,他踏进水里的那一刻就会触电致命。

    “我当时什么都没想,也没顾上想,唯一的念头就是赶快下去关掉电闸保护设备,不能让试验中断。”周义朋说。

    类似惊险的经历还有许多。而当有待遇优厚的其他高校和企业抛出“橄榄枝”时,本可以离开的周义朋毅然选择留下:“铀矿是事关国防建设和核能开发的战略资源。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这辈子我只要做好铀矿地浸这一件事就够了!”

    早在2006年3月,尚在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的周义朋,参与了学校承担的第一个地浸采铀核能开发项目科研工作。从此,他结下了近13年的地浸之缘和新疆之缘。而家里女儿最怕的就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她自小就知道,一到这时爸爸就要收拾行囊远赴大漠。再次见到爸爸,已是隆冬时节。“12年里,他放弃了所有的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一年才回一次家,甚至有三个春节都在戈壁滩上过。”说到丈夫,周义朋的妻子满是心疼与不舍。

    提及家人,一向坚强的周义朋却几度哽咽,潸然泪下,“我不是一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但周义朋从不后悔:“我失去了这样的幸福,却收获了长期坚持后周围人对我的认可。”

    除了潜心钻研技术外,周义朋还言传身教,无私进行“传帮带”工作,带动科研团队建设和帮助青年学子成长。在学校,他和学生们亲切分享“新疆野外科研之五味”,激发他们服务军工报效国家的热情;在矿山,他经常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科研骨干提供“免费午餐”,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教学,成为深受年轻一代敬佩的专家和教师。

    看到昔日学生取得的卓越成绩,学校著名留苏老专家史维浚教授也感到十分欣慰:“周义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东华理工大学后继有人,中国铀矿事业后继有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