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
观课笔记
课堂上的“断舍离”
——由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想到的
唐娟红

    有时,我们总有这样的想法,教师教了总比没教好,学生学了总比没学好。其实不一定这样,有时学了也不一定比没学好。因为学习是要讲求质量的。

    每次备课时,一些教师总是觉得课文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去教,字词句篇,从头到尾,什么都想教,只有这样才觉得心里踏实。课堂40分钟实在太短,平时上课拖堂、占课现象十分普遍。上公开课,教师生怕忘了哪个环节,忘了哪句过渡语,各个环节需要多种预设才安心。

    可是,教师真的需要这样疲惫吗?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大海捞针地去学?一定可以有方法改变。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开展的一次“积极生长者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主题研讨活动,给了我很多启示。

    这次活动由两位教师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给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连上两节课。这样的模式与我们平时观摩的单节公开课有很大区别,整体感觉听得很过瘾。首先确定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用大任务统领“《城南旧事》阅读批注分享会”,用六个评价任务驱动课堂。展示的两节课体现了用“高明批注我会写”的评价任务实现了语文课追求的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了解、辨别、学写高明的批注。这样的学习任务非常清晰,如下表所示。

    首先,用大任务来清晰意图。教学任务的精简,教学目标的集中,意味着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更清晰、更聚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拉长、拉深了,不是浮于表面。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静下心来阅读,去揣摩、去思辨、去质疑;在课堂上不是快步走流程,而是真正进入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干什么,才会有令人惊喜的学习生成。

    其次,引导学生做高明的批注。活动中,第一节上《牛和鹅》的时候,授课教师张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怎样的批注是高明的批注,让学生在各种比较语言文字、多种方式阅读、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明白批注就是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而高明的批注就是深入、独到、关联。第二节课丁老师在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确定的教学任务也很精准:引导学生做高明的批注。

    课堂只有短短40分钟,每一节课的重点花在什么地方,教学目标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两位教师的课都围绕教学目标教得非常充分,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和过程也非常充分。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任务的心情”是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张老师第一节上《牛和鹅》的时候关注到了这两点,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几处批注时重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在品读文本语言时,引导学生去感悟什么样的批注是高明的批注。

    第二节丁老师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一开始就与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高明的批注”。她强调高明的批注是有自己深入思考或理解的;高明的批注是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高明的批注是关联前后文或自己的生活。教师就是这样对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和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复习巩固,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行批注实践,在真正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认识、巩固深化。

    最后,以课堂评价驱动学习。第一节课,张老师在上《牛和鹅》中将评价任务前置,一开始就告知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是高明的批注”,以文本呈现的批注为样本,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深入探讨。学生在一步步学习中发现了“高明的批注”的标准,并在最后一个环节能尝试写“高明的批注”。

    第二节课,丁老师在第一部分教学生批注“期待表演”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扶”;教“排练节目”“正式演出”这部分时,让学生分工做批注采取的是“放”;教“演后疑惑”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导自己,采取的是导。这样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

    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实发生的,在交流时发现几个学生交流的有关批注的内容都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怎么办?此时的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可以用评价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也可以关注写法,提出质疑,此时的学生做批注时就可以出现新的角度。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比较、多形式朗读、互相评价,从而明白“高明的批注就是深入、独到、关联”。

    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这样批注:“老师的催促令我非常紧张,演哥哥的小朋友说我很不好,从中我感受到文中的我非常不自信。”丁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关注前文写到的“不自信”,比较读一读,读出老师的温文尔雅,读出同学的嘲笑。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平日的切身体会,给予这位学生评价:“非常棒,你既能关联前后,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处理,让学生真真切切明白了“关联也是高明的批注之一”。

    课堂评价的功能首先是促进学习,以评价要点来促进学习是课堂评价的基本方法,我们的评价要点应具有导学、导评功能。

    这节课以“高明的批注是深入、独到、关联”这三点来推进教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教学环节,大刀阔斧去“砍”,只留本课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把这一点教透了,真正教会学生,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用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来说就是“断舍离”,为什么去追求呢?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简单,主次分明,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感受最纯朴的生活本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学着“断舍离”的话,就一定会形成最质朴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不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发现自我,尽得语言魅力和精华之处。这也是教师需要的一种教学智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