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
边春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评”一体化、“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新目标。这意味着过去的观课工具和评课标准难以满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教研的需求。尤其是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更需要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观察量表,然后基于授课教师实际问题,规范实施基于实证的观课议课活动,促使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以课堂观察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学习为中心,重点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分析影响表现和结果的原因。因此,要确立课堂观察维度,比如核心素养目标的准确性、“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然后科学、专业开发系列观课量表。

    过去定性听课居多,尤其是现实教学中听课往往流于形式。听课时,由于缺少具体观察点,每个听课者都是“全景式”观课,泛泛关注教师教得如何,不能深入关注学生学得怎样;评课时,由于问题不聚焦,评课描述语言随意性强,缺乏理性分析,不能对教学行为给予具体、准确的解释、阐述和评价。因此,传统听评课对听课者要求不高,同时对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导意义都不大。

    基于实证的大单元教学下的观课议课,对观课者和授课者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观课者具备较高的教学理论基础,熟悉如何基于量表观课议课,了解授课者所执教单元及所授课时;需要授课者熟悉执教单元发展脉络、所授课时目标定位及自身授课现存问题等。同时,基于实证的大单元观课议课是有基本方法和流程的,需要规范开展。

    观课前,首先授课教师要进行简单的说课,说课内容包括大单元整体设计、所授课时设计及当下自身授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观课教师明白整个单元的学习脉络及授课者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观课教师根据所授课时目标定位、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在本单元核心素养发展的程度决定观课维度,确定所用观课量表。以我校语文教师来琦执教的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学期《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她是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新教师,自我感觉课堂评价有所欠缺,因此最需要提升的是课堂评价。根据本单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语文大单元教学团队确定了“目标适切性”“教师评价语有效性”“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目标达成度”等观课维度。

    观课中,观课者基于不同的维度及授课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室不同位置进行基于证据的定性或定量观察。每个观课维度至少有两个人观察,以保证观课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观课教师在观课过程中尽量不随意走动或者交流,以免打扰学生的学习。

    观课后,首先同一观课维度的教师快速集合,交流讨论所观察到的数据、证据,同时形成简洁的观课报告,这一活动需要在5—10分钟之内完成;然后授课者基于目标进行课后反思,反思目标达成度、学生表现及本节课存在的问题等;最后,观课团队根据观课报告,对授课者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课,观课团队根据观课维度对执教教师提出了如下建议:“评价语有效性”维度,执教教师本节课共评价40次,其中有效评价26次,占比65%,低效评价14次,占比35%,无效评价为零,主要问题是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重复性评价既没有实效,也占用了课堂时间,同时需要关注评价语是否精准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维度,课堂提问有效性包括教师所提问题的有效性及提问实施的有效性,本节课执教教师共提问26次,清晰的为26次,模糊的为0次,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从学生候答时间看,候答时间在3秒之内的提问有20次,候答时间在31—60秒的有3次,候答时间超过60秒的有3次,候答时间反馈出的问题是教师要关注学情,及时调整候答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目标达成”维度,目标一、二达成度高,目标三达成度仅60%,原因是对应目标三“续编红头青头故事”的评价标准笼统不具体,所以学生看似积极参与,但实际产出并不理想,目标三的达成度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课标解读到单元设计,从课堂实施到观课议课,这是一个教学实践的闭环。其中,观课议课是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观课议课需要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对课堂教学得失成败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助力授课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系特级教师、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礼轩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