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6日 星期三
悦读·话题
在社会生活中讲好思政课
于洪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怎么做?由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邵军、副教授王莉莉等撰著的《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给出了答案。

    本书包括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趋向、高校实践思政教育理念的探究、高校实践思政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高校实践思政教育的基本向度、高校实践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高校实践思政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实践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山东财经大学“1145”实践思政育人的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等8个章节。其中“1145”的第一个“1”是指一个主题,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个“1”是指一条主线,即打造“三千计划”实践育人特色品牌;“4”是指扎实推进“国情认知”“社会服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4个实践思政平台建设;“5”是指通过“百脉杯”强化学科技能、“蓝精灵”引领爱心传递、“未来合伙人”孵化创新创业、“乡村课堂”赋能乡村振兴、“青春正好”弘扬中国文化五个抓手。作者将“实践思政”理念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切地感悟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

    基于多年探索实践,作者认为,只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思政课才能走深走实。他们较早提出并践行的“实践思政”就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宏观层面看,“实践思政”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三全育人”为主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学科课程思政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懂到做实之间的过程性培养。“实践思政”通过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助于把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的过程,培养学生“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校内校外贯通”的育人追求,具体阐述了“实践思政”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忠实践行,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提出,“实践思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实践教育的初衷,坚持关心厚爱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与积极引领相统一,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实践思政”的现实要求,作者依托自2015年以来山东财经大学“三千计划”(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这条主线,以“大视野、小切口、真问题、深调研”为过程导向,以“三同发展、三维选题、三向转化”为结果导向,逐渐形成包括定题组团、立项培训、宣传筹划、组织实施、成果完善、展示评价、成果验收、总结表彰、后期资助与成果转化等内容的“实践思政”实践闭环,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近5年来,该校参与“三千计划”的学生10万余人次、指导教师5800余人次,深度调研村庄、社区、企业超2万处,学生参与率达99%。

    通览本书可见,这是一部细化、深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作。作者全面阐述了如何对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进行整合,将学生实践渗透于教育活动全过程,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近年来,作者以“实践思政”为主体,成功申报多个国家级项目,《实践思政: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探索与改革实践》荣获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不仅是他们深耕“实践思政”的精彩答卷,也为推进高校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提供了示范先导。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